当前位置:首页 > 敦煌历史

一、历史悠久的军事重镇

   敦煌,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城,它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相传大约在公元前26世纪,中原两大部落联盟炎帝和黄帝爆发了激烈的争夺战争。经过多次战斗,黄帝部落联盟获得了胜利。炎帝部落的主体与黄帝部落融为一体,炎帝只带了少数人南走,建立了“三苗国”。“三苗国”中的一部分后来迁到了河西地区,在敦煌繁衍生息。《尚书-舜典》记载,舜把三苗驱逐到三危。学者认为,三危就是今天敦煌南面的三危山。不仅如此,《左传》鲁襄公十四年、鲁昭公九年都有关于瓜州的记载,西晋杜预认为,瓜州就是今天的敦煌。


  那么,作为地名的“敦煌”一词最早见于何时呢?据《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记载,西汉之前月氏民族便居住在敦煌和祁连山之间。后来东汉地理学家应劭将“敦煌”解释为:“敦,大也;煌,盛也。”敦煌,也就是盛大辉煌的意思。


  西汉初年,匈奴人赶走了月氏、乌孙等,占据了河西,阻塞了中西交通。他们还联合羌族,经年骚扰汉人,并陈兵30余万威胁西汉王朝。正当两国剑拔弩张之时,汉武帝从匈奴俘虏的口中听说了一件事情。西域有个大月氏国,国王被匈奴单于杀死,头颅被做成了酒器。大月氏人迁徙到了天山北麓的伊犁河流域,却又受到乌孙国的攻击,再次迁徙到妫水流域。大月氏人报仇心切,但是却没有机会。汉武帝刘彻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试图联合大月氏对付匈奴,以断匈奴右臂。建元二年(前139),汉武帝第一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一行人从陇西出发,不料却被匈奴俘虏,扣押了十年之久。有一次,张骞趁匈奴守兵不备,逃离了匈奴。他取道车师,进入焉耆,又从焉耆沿着塔里木河向西前行,经过龟兹、疏勒等地,翻越葱岭,到达大宛、康居,最后到达大月氏。然而当他到达大月氏时,大月氏人已经征服了大夏,过上了稳定安宁的生活,再也不想打仗。张骞在大夏等地考察了一年多,于元朔元年(前128)回归故土。为了避开匈奴的视线,张骞改从南道,他们翻过葱岭,沿昆仑山北麓而行,经莎车、于阗、鄯善等地,进入羌人居住区。不幸的是,张骞再次为匈奴骑兵俘虏,滞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发生内乱,张骞和妻子、甘父三人趁机回到汉朝。张骞此行,虽然没有达到联合大月氏、断匈奴右臂的目的,但是13年的西域之行,让张骞走遍了天山南北和中亚、西亚各地,为后来西汉王朝攻打匈奴、与西域各国互通有无奠定了基础。


  元狩二年(前121)春,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轻骑万人从陇西出击,西行过焉支山,大破匈奴,斩获甚多。不仅生擒了浑邪王的儿子,还缴获了匈奴的“祭天金人”。此后,汉武帝把这一战利品供奉在甘泉宫,莫高窟第323窟北壁壁画绘有这一段故事。同年夏天,霍去病率骑兵从北地出发,过居延,抵祁连,杀敌3万余人,使河西匈奴受到毁灭性打击。这一年秋天,匈奴浑邪王率4万余众归顺西汉王朝。从此,河西地区正式归入了汉朝的版图。这一年,汉朝在河西设置了酒泉郡和武威郡。


  汉元鼎二年(前115),张骞劝汉武帝联合乌孙,武帝命其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不仅出使了乌孙,还遣副使分别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于阗、扜弥等地考察,开展外交活动。他们的足迹遍布中亚和西南亚,最远的使者甚至到达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和北非。至此,西汉王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互通有无,来往频繁,丝绸之路上出现了东西使者、商团相望于道的盛况。张骞等人凿空西域,开拓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开辟、繁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攻打匈奴、凿空西域的过程中,汉王朝越来越认识到敦煌地区的重要性。元鼎六年(前111),汉朝设酒泉、武威、敦煌、张掖四郡,敦煌的名字从此载入史册。不仅如此,还设置了阳关、玉门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敦煌郡成立之后,统管六县。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六县分别为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和龙勒。从地图来看,汉代的敦煌郡西到龙勒阳关,东到渊泉,北达伊吾,南连西羌,包括今天的敦煌市、安西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人口将近四万,疆域辽阔,物产丰富。此外,汉王朝还从令居经敦煌至盐泽修筑了长城和烽燧,采取了移民实边、河西屯田等一系列的措施,保护来往使臣、商旅,为中西交往提供政治、经济和军事保障。


   
  1—2西汉凉州刺史部


  西汉宣帝时,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全面管辖西域各国,西汉王朝和西域诸国的交通从此畅通无阻。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不仅成为汉王朝屯兵给养的军事要地,也因来往使者、商团而日趋繁荣。


  敦煌,地大物博,东西宽约24公里,南北长约27公里,是西汉王朝重要的军事要地、贸易基地和文化重镇。从敦煌往西,便进入了西域。后来李广利两次远征大宛,都以敦煌为军事基地。来往商旅使者,除了要在这里稍事休息准备前行之外,还要在此办理相关出入手续。从中原地区来的商旅和使臣,在敦煌拿到出入证明后,便从敦煌往西,经玉门关、盐泽地带,然后进入楼兰。进入楼兰后,他们或选南线、或选北线,或者选择其他道路继续向西,最后到达疏勒会合。从中亚来的人,则在疏勒休息之后,沿着驿站来到敦煌,再图东进。


  西汉末年,中原战火连连,曾经纳入中国版图的西域地区分裂成55国。留居漠北的北匈奴不断入侵渔阳至河西走廊北部边塞,控制了河西地区,曾经繁华的丝绸之路由此中断。当时的张掖属国都尉窦融,在酒泉太守梁统等人的推举下成为河西五郡大将军。五郡,分别是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窦融做了大将军后,组织联防,怀柔羌虏,稳定了河西地区。


  建武元年(25),刘秀称帝,史称东汉。建武十年(34),在平定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和陇、蜀的割据势力后,东汉光武帝刘秀统一了河西诸郡。建武二十四年(48),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单于请求内附,得到了东汉王朝的许可。北匈奴常常侵略河西,骚扰东汉边境。汉章帝时,北匈奴经敦煌、安西、酒泉到武威和汉朝“合市”。朝廷利用“合市”,休养生息,励精图治。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出于“弃西域则河西不能自存”的战略思想,东汉王朝兵分四路进击北匈奴,奉车都尉窦固率河西将士收复了伊吾等失地。两年后,匈奴反攻,正逢明帝去世,汉军遭遇国丧,大败。建初三年(78),班超率兵一万人攻破姑墨,并呈送“平通汉道”的奏折,汉章帝命徐干等人前往支援。元和元年(84),派和恭等人接应班超。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等大胜匈奴,班固刻石而返。此后,班超出兵匈奴,击败大月氏,征服焉耆、危须、尉犁等国,打通了西域北道。班超在西域20年英勇奋战,促使了西域50余国和东汉王朝的安居乐业,丝绸之路再次畅通无阻。


   
  1—3东汉凉州刺史部


  和帝永元十四年(102),班超年老病卒。班超死后,北匈奴再次征服西域诸国,不断侵犯敦煌,而此时的东汉王朝内患四起,根本无暇顾及西疆。安帝永初元年(107),汉王朝不得不撤回西域都护和屯田军队,北匈奴余众再度占领西域诸国,骚扰河西十余年。元初六年(119),敦煌太守曹宗不堪匈奴人的侵略,奏请朝廷出击匈奴。延光二年(123)到顺帝永建二年(127),班超之子班勇请求出战,受命讨伐匈奴,取得重大胜利。此后,顺帝阳嘉三年(134)、永和二年(137)、桓帝元嘉元年(151)汉廷三次大败匈奴,敦煌和河西终于迎来了短暂的安定局面。


  河西地区,从此以后成为历代王朝的边防重地,成为中原王朝向西发展的重要门户。中原王朝的盛衰和河西地区的得失息息相关,中原王朝强盛,牢牢地占领河西,进可攻,退可守。中原王朝衰弱,河西地区不保,中原腹地将会受到游牧民族的直接威胁。


  东汉至西晋末年的200多年间,中原地区动荡不安,丝绸之路也几通几绝。延康元年(220),河西各郡叛乱,互相攻击,丝绸之路断绝。但是这次叛乱并没有持续很久,很快就被曹魏金城太守苏则、武威太守毌丘兴、敦煌长史张恭等扑灭。不久,河西地区再次发生动乱,曹魏京兆尹张既出任凉州刺史,平定了河西地区。黄初三年(222),鄯善、龟兹、于阗等国来朝,随后丝绸之路畅通。此后,西域事务尽归凉州刺史代管,但实际由敦煌太守兼领。太和年间,仓慈担任敦煌太守,内行安抚,外通西域,深得民心。据《三国志?魏书?仓慈传》和敦煌遗书P.3636号《杂写》残卷记载,仓慈去世时,老百姓如同亲戚去世,痛心疾首。西域人士聚集哀悼,有的人甚至以刀割面,表示对他的敬重。


  永宁元年(301),西晋朝廷命张轨出任凉州刺史、护羌都尉。他到任凉州后,重视农桑,任用贤能,大兴儒学,广立学校,中原人士纷纷至敦煌避难,促进了敦煌儒学和文化的发展。晋惠帝永兴二年(305),鲜卑拥兵十万,进犯凉州,张轨率兵阻击,大败鲜卑,声名大振。西晋永嘉五年(311),怀、愍二帝被掳,洛阳沦陷,晋室南渡,史称“永嘉之乱”。与中原混战局面不同,敦煌地区安定团结,中原人士纷纷西来,一时名士,威著西州。张轨执政13年,始终以维护河西安定为己任。建兴二年(314),张轨逝世。张轨死后,张氏家族内乱不已,政权不稳。公元376年,前秦苻坚率兵13万进攻前凉,历经76年的前凉灭亡。然而,历史总是戏剧般上演,符坚的统治并未持续很久。太元九年(384),吕光讨伐西域36国,胜利东归。到玉门时,杀了凉州刺史梁熙,割据凉州。次年,苻坚被杀,获知消息的吕光随即建元太安,史称后凉。公元399年,吕光病死,继而吕氏内乱,给河西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西凉时期,敦煌第一次成为国都。公元400年,李广第十六代孙李暠称王,建立西凉国,定都敦煌。此后,李暠扩大疆域,广兴学校,寓兵于民,屯田积谷,百姓安居乐业,敦煌、酒泉地区呈现一片繁荣昌盛的气象。建初十三年(417),李暠病卒,其子李歆继位。李歆统治期间,使用严刑峻法,百姓怨声载道。同时,邻国骚扰加剧,政权日益衰败。公元420年,李歆偷袭沮渠蒙逊失败,全军覆没,酒泉失守,西凉灭亡。李歆之弟李恂退守敦煌,拒守不降。沮渠蒙逊久攻不下,便利用党河水,引水灌城。城破之后,李恂自杀,蒙逊纵兵屠城,曾经繁华昌盛的敦煌城瞬间变为废墟。伺机逃脱的李暠之孙李宝闻讯后,率残众返回敦煌。其时,沮渠蒙逊已走,李宝继续坚守敦煌。442年,李宝依附北魏,占据敦煌,被封沙州牧、敦煌公。444年,北魏为了进一步经营西域和抵抗北方的柔然,召李宝入平城,建敦煌镇,直接控制敦煌。次年,北魏王朝以敦煌为据点,西击鄯善,再破焉耆和龟兹,控制了西域大部分地区,丝绸之路再次打通。472年至474年,柔然数次侵犯敦煌,敦煌军民浴血奋战,保住了敦煌。敦煌,是柔然进军关中的门户。敦煌不保,唇亡齿寒,凉州和关中地区必然有失。北魏孝文帝果断加强敦煌守备,升敦煌镇将为都大将。此后的一段时间内,敦煌经济得到了恢复。492年,北魏发兵十万,北击柔然,敦煌从此得到安宁。然而,长期的战争让敦煌内耗颇为严重。524年,孝明帝下诏改镇为州,改敦煌为瓜州,辖敦煌、酒泉、玉门、常乐、会稽五郡,治所敦煌。


  隋朝建立后,统一了北方,结束了永嘉之乱以来的混乱局面。隋文帝时,行军元帅卫王杨爽等反击突厥,基本消除了北方边患。同时,隋王朝将南朝贵族同其他部族充徙河西,给敦煌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习俗。隋炀帝时,王门道行军大将薛世雄收复伊吾,并在伊吾国内修建了一座“新伊吾城”,罢州置郡,敦煌又为敦煌郡。大业五年(609),炀帝总领六军亲征吐谷浑,彻底地打通了丝绸之路,威慑了西域诸国。


  隋末动乱,群雄并起。大业十三年(617),姑臧人李轨占据包括敦煌在内的河西五郡,自称大凉王。武德二年(619),秦王李世民率兵进军陇右,收复陇右和河西地区。敦煌归唐后,仍因隋时旧制称瓜州。州置刺史,隶凉州总管府。武德三年(620),瓜州刺史贺拔行威举兵,割据敦煌。武德五年(622),敦煌人王干杀贺拔行威,敦煌再次回归唐朝版图,改名西沙州。此后,敦煌人张护、李通又反,控制沙州,进取瓜州。武德六年(623),投降唐朝。此后,瓜、沙二州逐渐稳定。


  唐太宗、唐高宗时期,唐王朝大举出兵,攻破东西突厥,设置单于、安北两个大都护府管理西域。自此,东西商路再次畅通。贞观九年(635),唐太宗派李靖、侯君集等兵分六路进攻吐谷浑国,大获全胜。贞观十四年(640),侯君集率兵攻破西突厥的附属国高昌,设西州,置安西都护府,后置十六都督府。此后数年,唐王朝先后攻焉耆、灭龟兹、降疏勒、服于阗,完全控制了天山南路,确保了丝绸之路的畅通。纵观唐代前期,朝廷在西北屯聚精兵猛将,有效地抵制了吐蕃、突厥、吐谷浑的骚扰,确保河西作为防戍重地的安全。


  唐王朝为了加强中原与西域各国的交流,设立都督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敦煌都是都督府所在地。因为各种原因,唐代敦煌之名屡有更改,或称瓜州、西沙州、敦煌郡、沙州等。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之后至唐亡,敦煌皆称为“沙州”。

  
  1—4唐朝陇右东道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岌岌可危。中央政权急速调遣河西兵马勤王,日益强盛的吐蕃王朝乘虚而入,攻陷瓜州、肃州、甘州、凉州、伊州。沙州将士顽强抵抗了11年,最终弹尽粮绝。建中二年(781),敦煌被吐蕃占领。此后,沙州在吐蕃统治下长达68年之久。从吐蕃统治一直到唐大中二年(848)张议潮起义,敦煌恰好躲过了在中原王朝发生的毁灭性的“会昌灭法”,敦煌的佛教艺术得以保存和继续发展。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敦煌百姓不堪吐蕃统治,以张议潮为首,聚众起义,光复沙州。大中五年(851),河湟11州全部回归唐王朝的统治之下,张议潮派遣其兄张议潭奉河陇11州图籍回归唐王朝。同年,唐王朝在沙州设归义军,命张议潮为节度使。唐僖宗咸通八年(867),张议潮入朝为官,张议潭之子张淮深成为归义军节度使。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张议潮女婿索勋发动政变,杀了张淮深及妻陈氏和六个儿子,拥立张议潮之子张淮鼎为节度使。两年后,张淮鼎死,托孤索勋,索勋并没有拥立张淮鼎的儿子张承奉,而是自立为节度使。这引起了张承奉的姑姑、张议潮第十四女、李明振之妻张氏的不满。唐昭宗乾宁元年(894),李明振之妻张氏派遣儿子杀死索勋,拥立张承奉为归义军节度使。唐昭宗光化三年(890),张承奉被唐王朝正式任命为归义军节度使兼敦煌刺史。


  天祐四年(907),朱全忠杀唐哀帝,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中原地区进入了战乱纷飞的五代十国时期。张承奉不满于朱全忠的叛唐,暗中积蓄力量自立。三年后,张承奉割据一方,以敦煌为都,建立“西汉金山国”,自称“白衣天子”。西汉,指西部汉人之国。金山,今阿尔金山,位于敦煌西南边境,是敦煌同楼兰、于阗、吐谷浑等国的分界之处。白衣天子,意思是西方之天子。按五行所指,西方为金,金为白色。张承奉为了打通中西交通,不惜与回鹘交战,失败投降,订立城下之盟,“父子之约”,张承奉改称敦煌国天王。后梁乾化四年(914),金山国灭亡。张承奉虽然战败,订立了屈辱的城下之盟,但是他却迅速和于阗联姻,和其他各族修好,努力发展经济、文化,社会呈现一片安宁和睦,这和中原地区混乱的五代十国局面不可同日而语。


  张承奉之后,张议潮的外孙女婿、索勋的女婿曹议金执掌归义军。曹氏政权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诸朝,稳定发展近130年。建隆元年(960 ),北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即位,定国号为“宋”,史称“北宋”。建隆二年(961),曹元忠和他的儿子瓜州刺史曹延敬遣使入贡于宋。建隆三年(962),宋王朝下诏命曹元忠为归义军节度使,赐曹延敬名延恭。开宝六年(973),宋王朝敕封曹元忠为“推诚奉国保塞功臣归义军节度使特进检校太师兼中书令西平王”。开宝七年(974),宋王朝诏赠曹元忠为“敦煌郡王”。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曹议金的孙子曹延禄与其弟曹延瑞被迫自杀,其族子曹宗寿继任归义军节度使。此时,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归义军开始衰落,而沙州回鹘却迅速发展。天禧四年(1020)和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继任节度使曹贤顺曾两次向宋朝称臣纳贡。尽管如此,北宋王朝并没能挽救敦煌城。此后数年,敦煌城为沙州回鹘占领。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李元昊攻陷瓜、沙二州,统治河西。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西夏王朝成立,他们的领地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此后,敦煌被西夏统治长达191年。西夏统治初年,敦煌百姓心系中原王朝。敦煌莫高窟第444窟北壁至今还保留一条汉文题记,时间是“庆历六年”。庆历,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庆历六年,即公元1046年。此时,敦煌早已被西夏占领,但是敦煌百姓却仍沿用宋朝年号。西夏统治时期,大力开凿和重修佛寺石窟,促进了敦煌佛教文化艺术的发展。


  南宋宝庆三年、西夏保义二年(1227)三月,蒙古大将速不台率军攻破了西夏人在敦煌的防守,占领了沙州。此后,蒙古人统治了敦煌146年。蒙古人十分重视瓜、沙二州的经营,敦煌城也曾辉煌一时。数十年后,马可?波罗路过敦煌时,这里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和睦。据《马可?波罗行纪》记载,敦煌是个佛教圣地和艺术殿堂,其中有很多寺院和僧尼,寺院内供奉着各种各样的佛像。敦煌城内的居民大多信奉佛教,虔诚事佛。南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成吉思汗的孙子阔端大王以凉州为基点,攻入西藏。淳祐四年(1244),花甲之年的萨迦班禅带着两个年幼的侄子八思巴和恰那多吉从萨迦寺前往凉州说法。两年以后,八思巴受忽必烈邀请到元大都传授佛法。年仅26岁的八思巴,成为了忽必烈的老师。至此,佛教密宗一派在各地发展,河西地区最先推广。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元朝置沙州,后升沙州为路。三年后,又设沙州路总管府,驻军屯田,不仅有利于中西交通,还促进了商业发展和边境稳定。至元二十九年(1292),沙州路一直受到西南少数部族的骚扰,元朝政府采取移动东迁的政策,将瓜、沙二州的百姓迁往甘州、肃州一带。此后,瓜、沙二州开始荒废,沙州路名存实亡。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元朝政府认识到了瓜沙二州的军事地位,驻军屯田,加强边防,促进中西交通。一直到元末,沙州路皆是军事要地。元朝大军西征,敦煌是必经的战略要地。


  1368年,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攻陷元大都,在建康称帝,建立了明王朝。为了彻底扫除元朝余部,明王朝派兵三路进军河西,大获全胜。明洪武七年(1372),朱元璋派徐达、冯胜等人西征。冯胜和傅友德接连攻下凉州、甘州、肃州和瓜、沙二州,沙州进入了明朝版图。为了加强统治,促进中西交通,明政府从肃州以西至哈密连续设置了7个卫所,又称“关外七卫”。永乐二年(1404),明朝在敦煌地区设立沙州卫,由原来驻扎在敦煌的蒙古部落酋长困即来和买住两个人担任指挥使。正统五年(1440),困即来去世。此后,其子兄弟相争。甘肃镇将任礼带兵收复沙州,将沙州卫残余部众迁入塞内,沙洲卫于是废弃。此后,虽然敦煌地区还是有一些贸易活动,但是再无唐朝那种繁荣昌盛的气象,而明朝政府也再无经营敦煌、促进西域交流融通的兴致。嘉靖十八年(1539),明朝政府闭关绝贡,封闭嘉峪关。从此,敦煌地区脱离中原王朝近200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政府“封关”,但是敦煌地区的中西互市依然不断,几度出现百姓安居乐业的盛况。


  清朝入关后,积极扩展疆域。清朝前期,敦煌地区再度成为繁华的大城市,并推动了库伦、乌鲁木齐、西宁、伊犁、哈密等城市的商业发展。康熙时期,清廷开始经营西域,嘉峪关外的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得到恢复。雍正四年(1726),清政府由甘肃56州县大规模移民沙州,屯田垦荒,以备军需。次年,修建新城和官署。当时负责监管的官员,光禄少卿汪隆还留诗4首,纪念敦煌地区的疆宇新气象。新城,又名“沙州卫城”。此后,商业兴盛,人口增多。雍正九年(1731),清廷又增建郭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清廷已经稳定了天山南路,升沙州卫为敦煌县。自此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敦煌皆是县府所在地。1986年,敦煌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成立敦煌市。


  河西地区,自汉以来便是历代王朝的边防重地,是中原王朝向西发展的重要门户。明末清初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三“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条载:“昔人言: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从进攻来说,占领河西,就能够控制天山南北的大片区域,向西、向北发展皆有可能。反过来说,如果河西地区不保,中原王朝将会受到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以及西域各族的骚扰,边关将会受到极大的威胁。敦煌,作为河西地区的军事重镇,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上一篇:二、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 下一篇:【莫高宝藏】不只有莫高窟 敦煌还有这些鲜为人知的文化之最

陇ICP备19004175号-3 甘公网安备620982020000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