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辉煌灿烂的莫高窟

二、西千佛洞、榆林窟

  1961年3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14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寺),莫高窟(含“西千佛洞”)排名第二,榆林窟排名第三。一般意义上的敦煌石窟,是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等石窟的总称,敦煌莫高窟只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处。


  西千佛洞,开凿于敦煌城西党河北岸的悬崖峭壁上,与莫高窟仅隔一道鸣沙山。西千佛洞现存洞窟16个、佛龛22个,时间跨越北周至中唐。其中9个石窟保存较好,石窟中央大多有中心座,四壁绘有涅槃像、千佛图、说法图等。中心座四周凿龛,龛内供奉佛像。以北魏第7窟为例,该窟呈方形,前部为人字披顶,后部设中心塔柱,同莫高窟北魏的中心塔柱窟形制十分相似,是西千佛洞目前可知的最早石窟。中心塔柱四面各设一佛龛,正面佛龛内供奉一尊残毁倚坐佛像,佛像已初具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特征。石窟四壁绘制壁画,上部为天宫伎乐,中部为千佛像,下部为金刚力士像,无论是布局还是人物形象都同莫高窟北魏石窟壁画非常相似。


  以第4窟为例,该窟分前室和主室,主室为覆斗形石窟。石窟北壁设有双层佛龛,供奉佛像。石窟前室及四壁绘制大量壁画,如前室的普变,四壁的说法图,佛、菩萨、罗汉等尊像画,以及牡丹团花等图案画。从供养人、说法图、经变画等来看,该窟始建于隋代,后于唐代、回鹘时期重修。以第19窟为例,该窟始建于五代,圆拱形顶,正面设一佛龛,四壁绘制壁画。佛龛内供奉一尊倚坐佛,其余绘制十大弟子、六菩萨、天龙八部、四大天王像等。倚坐佛体态丰腴、肃穆端庄,是西千佛洞保存至今最完整的五代彩塑。东西两壁绘有罗汉像,壁前有像台,台上供奉十六罗汉像,今存13身,姿势各异,惟妙惟肖,是敦煌石窟中现存唯一一铺十六罗汉彩塑,因此该窟又称为“罗汉堂”。


  
  2—26西千佛洞贤变、药师


  榆林窟,又称“万佛峡”,开凿于榆林河峡谷两岸直立的东西峭壁上。榆林窟现存有完整壁画的洞窟43个,东崖32窟,西崖11窟,保存彩塑259身、壁画4200余平方米。从石窟形制、艺术风格、题记等来看,其中唐代石窟5个,五代石窟6个,宋代石窟15个,西夏石窟3个,回鹘石窟1个,元代石窟4个,清代石窟9个,主要是中心塔柱窟、覆斗形石窟和穹窿顶石窟。早期石窟以中心塔柱窟为主,一般分为前室、甬道和主室,主室后部设有中心塔柱,四面开龛,如第17窟、第28窟、第39窟等。覆斗形石窟是榆林窟的主要石窟形制,窟内中心设佛床或圆坛,供奉佛像,和莫高窟相似。不同的是,榆林石窟多有较长的甬道,相邻各窟之间还有相通的长甬道。穹窿顶石窟比较少见,如第3窟和第6窟。


  彩塑之中,唐代彩塑8身,五代彩塑22身,宋代彩塑78身,西夏彩塑34身,回鹘彩塑16身,元代彩塑12身,清代彩塑81身,多为重修或重塑像。从形制来看,主要有圆塑和浮塑,除了第5窟、第6窟的石胎泥塑,其余皆为木骨泥塑。从内容来看,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大多和人等高,一铺3身至9身不等。其中,第5窟涅槃佛像长达13米,形象优美,惟妙惟肖,第6窟弥勒佛像高达24.35米,金箔贴身,彩辉夺目,第11窟的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活灵活现,皆是代表之作。


  从壁画来说,榆林窟堪称绘画艺术的宝库。榆林窟壁画为唐代至元代的作品,包含经变画、尊像画、佛传故事画、佛教史迹画、瑞像故事画、供养人画像、社会生活画、装饰图案画等,较多佳作,为学者称赞不已。


  以第25窟唐代经变画和菩萨像为例,该窟东壁门南天王像下有“光化三年”的题记,光化,唐昭宗年号,光化三年即公元900年。前室东壁门南、北两侧分别绘制毗琉璃天王像和毗沙门天王像,昂首挺胸,勇猛果敢,形象逼真,令人生畏。主室窟顶依稀可见千佛像的残迹,四壁绘有精美的菩萨像和经变画。主室东壁绘有弥勒、地藏、文殊等八大菩萨像,线条流畅,造型逼真。南壁依《观无量寿佛经》绘制西方净土变,在伎乐飞天、楼台亭阁、仙鹤孔雀、罗网莲池之中展示了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之美。北壁依《弥勒经》绘制弥勒“三会”图,将神灵教化和人间生活有机结合,展示了一派令人向往的田园美景,构图严谨,色泽如新。西壁门两侧绘制文殊变和普贤变,栩栩如生,精致秀丽。

  五代时期,大型的西方净土变、东方药师变、弥勒经变、维摩诘经变等经变画和菩萨像依然是主题,如第38窟的弥勒净土变。同时,供养人画像增多,主要分为曹氏归义军统治者及其家属画像、与曹氏有姻亲关系的少数民族统治者画像以及各类“都勾当画院使”、“知画手”、“都画匠作”、“画匠”画像等。如第16窟、第19窟、第36窟的曹氏家族供养像。其中,都勾当画院使、知画手等形象十分罕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西夏和元代的榆林窟壁画受中原画风、西夏艺术和藏传密宗的多重影响,开始出现新的创作内容和艺术风格。如第2窟、第3窟中的供养人像,圆脸高鼻,紧衣窄袖,充分体现了西夏艺术的特征;而第3窟西壁的文殊、普贤变则清新典雅,明显受到了中原画风的影响。该窟普贤变中还保存了一幅“唐僧取经图”,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同类题材作品。此外,这个时期的壁画中还出现了各式精美的曼荼罗和水月观音图。  西千佛洞、榆林窟虽然规模不大,但它们的石窟形制、艺术风格却和莫高窟一脉相承,是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做简单介绍。此外,与敦煌石窟关系密切的还有东千佛洞、水峡口石窟等。由于莫高窟的石窟、彩塑、壁画、遗书等具有强烈的代表性,本书以此为重点介绍。


  
  2—27榆林窟三、敦煌石窟艺术


  莫高窟的石窟,是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空间。它始建于十六国时的前秦,历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朝代,开凿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是其他石窟难以比拟的。莫高窟的石窟,在各个时代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即便是同一时期的石窟,也会因为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匠而体现出不同的风貌。


  在莫高窟有壁画和彩塑的492个洞窟中,面积在100平米以上的有18个,面积在10平米以下的有289个。这些石窟大小不一,高低错落有致,像是蜂窝般密密麻麻地排列在陡峭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最小的石窟是修建于西夏时的第37窟,高不到1尺,小得连人都进不去,但是仍分前室和后室,前室西、北壁上有西夏壁画,主室窟顶为藻井画四瓣花井心,四披各画四瓣花图案。西、南、北三壁皆有壁画,画花卉。最大的石窟莫高窟第16窟,横约13米,面积达268平方米,是殿堂式的石窟,不仅室内空间大,连佛龛都加深加大,像一个宽敞的小房子。最高的石窟为莫高窟第96窟,足有9层楼之高。该窟是根据34.5米高的弥勒坐佛像开凿的,依着石窟和佛像,人们在外面修建了九层楼,此后逐渐成为莫高窟的标志。


  从石窟形制来说,敦煌石窟主要分为6种:中心塔柱式、毗诃罗式、覆斗式、背屏式石窟及涅槃窟和大佛窟。其中,北朝的代表石窟为中心塔柱式,隋唐的代表石窟为覆斗式,五代至宋的代表石窟为背屏式。


  中心塔柱窟是指石窟后部中心设中心塔柱的石窟。中心塔柱窟一般面积不大,约在50平米左右。它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部为人字披顶,后部为平顶,后部中心设中心塔柱,供佛教徒修行佛法、绕窟巡礼。那么,“佛塔”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一般而言,佛塔指佛藏遗骨、舍利处。佛陀涅槃以后,阿育王在世界各地修了84000座佛塔,龙猛菩萨造了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塔。另外,印度还有一种不藏佛遗骨的塔,称为“支提”。僧俗二道绕塔修行,表示归敬之意,能够获得无上的福报。《右绕佛塔功德经》便记载了绕塔修行的各种功德,比如入胎不迷,勇猛精进,灭一切烦恼,永离贪恚痴,及一切障碍等。不仅如此,一切天龙、夜叉、鬼神都会对你亲近供养,不会随意加害。从风格上说,中心塔柱窟既和印度支提的石窟形制相似,又和北朝以塔为寺院中心建筑的佛寺格局相似,受到中西两种建筑风格的影响。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时期的石窟多为这一类,隋唐和初唐时期也有少数这样的石窟,如隋代第427窟和初唐第332窟等。与此相似的中心塔柱窟还见于云冈石窟、肃南文殊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和新疆克孜尔石窟等。


  中心塔柱窟还有一种形式:倒塔窟。整个石窟呈方形,前部为人字披顶,后部为平棋顶。石窟中间有一根中心塔柱,中心塔柱下部是方坛,上部呈倒塔形向上直接连着窟顶,塔刹绘有四龙,象征须弥山,如莫高窟第302窟、第303窟。


  毗诃罗式石窟,是指在主窟左右壁凿一排小龛室供僧人坐禅、静修的石窟。毗诃罗,梵文音译,意思是住处。印度保存的这种石窟比较多,比如著名的阿旃陀石窟。阿旃陀石窟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温迪亚山离谷底76米的悬崖峭壁上,保存了大量的印度古代石窟。贞观年间,唐代“西天取经”的僧人玄奘曾对它作了描述和记载。毗诃罗石窟的形制为方形或长方形,正面设入口,其余三面皆有供坐禅用的数个方形禅窟,后壁供奉佛像。这种石窟在中国比较少见,中国的新疆、西藏、敦煌地区还有少数遗存。一般认为,莫高窟北区禅窟、南区北魏第487窟、西魏第285窟等皆是这种石窟。


  覆斗式石窟,是指窟顶仿若倒置之斗的石窟。覆斗式石窟平面多为方形,覆斗形顶,后壁设佛龛,没有支洞。覆斗,就是倒过来的斗,这种样式源于汉墓建筑风格。由于石窟中没有了中心塔柱,窟室更为宽敞,适合佛徒讲经和礼拜活动。同时四壁完整,不需分割,有利于匠人制作和绘画大型壁画。覆斗形石窟出现比较早,莫高窟十六国时期的第272窟、西魏第249窟、北周第296窟、隋第420窟、初唐第220窟、盛唐第328窟等都属于这一种。覆斗形石窟几乎每个时代都有,集中流行于隋唐时期,是敦煌最主要的石窟形制。在漫长的发展中,覆斗形石窟形制几乎没有变化,只是后壁的龛形、装饰图案略有不同。


  涅槃窟,是指将侧卧的佛涅槃像作为洞窟的主体供僧俗二道膜拜的石窟。《大般涅槃经》上说,佛祖在娑罗林树下侧卧,修第四禅定,入涅槃之相。为了宣传涅槃思想,敦煌匠人们在绘制壁画和雕刻彩塑的过程中造释迦牟尼涅槃相,如北周第428窟、隋代第295窟、唐代第148窟、第158窟、第295窟、第332窟等壁画上,皆绘有释迦牟尼涅槃的经变故事。此外,麦积山石窟中也有少量的涅槃窟。涅槃窟总体呈方形,西壁有横贯全窟的佛床,佛床上雕塑释迦牟尼涅槃的侧卧像,如莫高窟中唐第158窟、晚唐敦煌大姓李氏功德窟第148窟。两个石窟大小相似,西壁皆有1米多高的佛坛,佛坛上有睡台和佛像。其中,第148窟佛像长达14.4米,第158窟佛像长达15.80米。


  
  2—28莫高窟第148窟


  大像窟,是指将大像作为洞窟的主体供僧俗二道膜拜的石窟。像窟的产生,和唐代盛行的佛教弥勒信仰有着密切的关联。弥勒,梵文音译,意思是慈氏,即未来佛,大乘佛教八大菩萨之一,深受中国大乘佛教高僧大德支谦、道安和玄奘等的推崇。作为佛教净土信仰,弥勒信仰流行于南北朝至唐初社会。光宅元年(684),武则天当政。天授元年(690),武则天受尊号为圣神皇帝。为了使王权合法化,武周政权力推弥勒信仰,造《大云经》和《大云经疏》,尊称武则天为弥勒佛下生、“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由于历史原因,《大云经疏》等并未流传于世。上个世纪敦煌遗书现世后,人们才在S.6502号残卷中初窥《大云经疏》奥义。武周时期,各地塑大像不计其数。如第96窟窟内坐佛高34.5米,是莫高窟第一大坐佛。据晚唐第156窟前室咸通六年(865)的《莫高窟记》,后人一般称这一佛像为“北大像”,称第96窟为“大佛殿”,建于武周天册万岁元年(695)。在第96窟以南还有一个大像窟,即第130窟。窟内现存佛像高达27米,仅次于北大像,是莫高窟的第二大佛像。根据第130窟发现的开元十三年(725)的丝绸,后人认为这就是开元中所造的“南大像”。此外,榆林窟的宋初第6窟,也有巨大的弥勒佛坐像。


  殿堂式石窟,又称中心佛坛窟、佛殿窟、背屏式石窟。整个石窟面积较大,呈方形,覆斗顶。四壁都不设佛龛,石窟中央靠后设一佛坛,供奉佛、菩萨像。佛坛后留出一面石壁连接窟顶,称为背屏。背屏上面连接窟顶,前面安置主尊,僧众可以围绕佛坛巡礼观法,修行佛法。殿堂式石窟是五代、宋时期的代表窟,多为敦煌世家大族、权贵阶层建造。敦煌莫高窟第98窟、第146窟,第85、第196窟,第61窟、第55窟、榆林窟第25窟等皆属于殿堂式石窟。


  此外,还有供僧人生活起居的僧房窟,为纪念高僧的影窟,为安葬去世僧人的瘗窟等。历代匠人们用铁锤等简单的工具,一锤一锤地造就了人类建筑史上的辉煌。咸通八年(867)至十三年(872)间,敦煌归义军第二任节度使张淮深主持开凿了莫高窟晚唐第94窟,敦煌遗书P.3720号《张淮深造窟记》残卷记载了石窟的开凿过程,山上的石头“大若盘陀”,堆积下来能够截断涧流。只有平了高耸的山石之后才能施工,“攒铁鎚”,“架钢錾”,经年累月,修成现在的洞窟。从P.3608号背面《大唐陇西李氏莫高窟修功德记》、P.4640号《翟家碑》、P.4638号《大番故敦煌郡莫高窟阴处士公修功德记》来看,开凿之初,负责人便需要罄舍房资,贸良工,招锻匠,然后奋鎚施工,硗确聒山,宏开虚洞。开凿一个洞窟到底需要多长时间呢?第94窟耗费了三年的时间。那么更大的石窟,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如盛唐第130窟始建于开元天宝年间,前后耗时20余年,可谓巧夺天工之作。


  从石窟风格来说,莫高窟在犍陀罗艺术特质的基础上糅合了西域建筑色彩和中原审美风格。其中,有的石窟是单一文化体,有的石窟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体。覆斗形窟的形制,最初源于汉墓建筑风格。中心塔柱窟则受到中西两种建筑风格的影响,人字披顶为中国旧有风格,中心塔柱为印度风格。同样,有的石窟体现了一个朝代的建筑特色,有的石窟融合了多个朝代的建筑风格。以第322窟为例,该窟建于初唐。石窟风格渐渐和隋风不同,塑像完整,形象鲜明,反映了初唐时期富丽、淡雅的石窟风格。以第172窟为例,该窟建于盛唐。无论是石窟的形制和整体风貌,还是巨幅经变画中的人物、花鸟、菩萨、建筑风格和特殊画法等,皆反映了盛唐时期的大手笔。同样为初唐石窟,建于武周时期的第321窟,西壁佛龛除了佛像是初唐作品外,其余弟子、菩萨、力士均为清代重塑,因此这个石窟的整体艺术风格跨越了几个朝代。建于武周圣历元年(698)的第332窟,窟主为李克让。但是五代、元、清三朝时,皆有人重修这个石窟,风格难免多样化。同时,这些石窟的造型和同时代的佛寺建筑、佛殿设计、佛帐样式等也有异曲同工之处。一方面,建造石窟的匠人们极力模仿寺庙内的各式建筑和设计风格,另一方面,二者又都受到当时流行的宗教文化的影响。


  从石窟内的墓碑等文物来说,这些石窟为研究十六国至元明时代的文学、宗教、语言、政治、经济等关系及中外交通史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晚唐时期,豪强大族纷纷以“庆寺”、“报恩”为名修建石窟。佛教石窟炫耀家世,夸饰功德,正说明了其时佛教的日益世俗化。通过归义军的领导者张、索、李三家以及监管僧尼事物的僧官、僧统开凿的石窟,后人可以了解当时的归义军历史、僧官历史以及敦煌和回鹘、于阗等地的交流情况。如张议潮修建的第156窟,张淮深修建的第94窟,绘有索勋、张承奉、李弘谏、李弘定等人画像的第9窟,索义辩的功德窟第12窟,吴和尚窟第16窟、藏经洞第17窟,法荣和尚的第85窟,何法师的第196窟等。尤其是莫高窟第17窟,内藏公元4世纪到公元14世纪的各种历史文本、文物等5万多件,堪称文化宝藏。


  莫高窟,它是一座集石窟建筑、雕塑、壁画和遗书为一体的大型石窟寺。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和包罗万象的古代遗书,创造了世界现存最伟大的佛教艺术博物馆。






上一篇:一、莫高窟的开凿史 下一篇:今朝结良缘:敦煌壁画里的纸短情长

陇ICP备19004175号-3 甘公网安备62098202000026号